2013年3月15日,随着供暖季的结束,石景山燃煤锅炉采暖的历史也将画上句号。位于首钢二通厂内的全区最后一处供热锅炉就要熄火封炉了,石景山也因此在首都核心功能区外,率先实现了无燃煤锅炉,改用清洁能源。
3月13日上午走访首钢二通厂,建于1958年的这家工厂曾是全国八大重机厂之一,而今空旷的厂区鲜见人影,显得有些寂寥,惟有草坪上那一处处已成工业遗址的巨型车床、火车头,静静诉说着曾经的辉煌。
石景山区最后一组燃煤采暖锅炉,就在这个厂子的中心。这组锅炉共五台,分别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负责厂区内部分厂房及800户居民共计20万平方米的供暖。
未到跟前,先闻机车轰鸣。“这是在最后一次备煤,明后两天烧完后就彻底不动了。”首钢物业公司的杨兴业介绍说。
石景山曾经拥有首钢、二通等著名的京西八大厂,为首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,同时也扣上了环境污染重地的帽子。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,北京整体产业升级调整,曾经辉煌一时的二通厂逐渐落寞。随着首钢搬迁调整、京西八大厂陆续关停,眼前这座20米高,还在运转的锅炉房,也成了石景山重工业时代的最后一抹背影。
最后这组锅炉关停后,预计全年将节省燃煤1万吨,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3.8吨,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.23吨。石景山区环保局副局长吴景义介绍说,在2011年前,石景山区已经全部消除了小规模的燃煤供暖锅炉。像二通厂这样的大型燃煤锅炉房,全区原有4座,每台锅炉都在20蒸吨以上。2013年,这最后一组“退休”后,地区供暖将并入市政管网,未来的石景山将变得更加绿色、生态。
如今,停产的二通厂已经成为中国动漫游戏城,未来将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。就在锅炉房正对面,巨幅的动漫人物画已经张贴上墙。新潮的格调、个性的画风,似乎昭示着这座老态龙钟的锅炉房的新生:未来,它将成为一处文化景观、一处工业遗址供后人追忆。
新闻特写:最后的司炉工
随着二通厂最后一组燃煤锅炉熄火,守护这些锅炉的工人师傅们也将脱下工作服,走出工厂。
守护这台锅炉的师傅们几乎都是原来二通厂的“老人”。由于如今新上的锅炉几乎都是天然气或电力等清洁能源,这种烧煤的老炉需要的司炉工并不好找,因此,二通厂被首钢收购,又经历过倒闭、转型等一系列变迁,但这几位老师傅一直没有离开过岗位。
穆杰祥2013年61岁了,是锅炉班的班长,1970年进入二通厂工作时,他亲眼看着这个锅炉建起来,还亲自参与了验收和烘炉。如今他带领着十余位老师傅们,12小时一班,4班3运转,不停休地看护着锅炉。他们中最年长的61岁,最小的也56岁了。
庞大的燃煤锅炉地上地下两层,足有五六层楼高。锅炉产生的300摄氏度高温的水蒸气进入水汽交换站,再将管道里的水温加热到70摄氏度,进入供暖管线。
“6号炉,344摄氏度。”坐在锅炉对面的监控室里,穆杰祥照旧一笔一划在表上记录下观测结果。数据来自屋里的一套仪器,这是当年清华大学提供的微机自动分析系统,虽说今天操作台已经斑驳、掉漆,电脑显示屏也已泛黄,但倒退30年,这算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了。
除去这套微机自动分析系统,老锅炉还陆续装备了水膜除尘技术和自动环保监测设备,并与区环保局联网,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,一旦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指标不达标,监察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情况。
这些增加的新装备,目的都是除尘。它们和老锅炉一起见证了北京环境治理的脚步。首钢物业公司的杨兴业介绍说,上世纪80年代,他刚入这行,那时候北京对燃煤锅炉粉尘的排放标准是每立方米300毫克,后来这个数字不断下降,150、100……到如今,每立方米不能超过30毫克。
“这个供暖季结束,就封炉了,到时候我想跟它合个影,亲自送走这位‘老朋友’。”透过炉眼,望着红彤彤的火苗,穆杰祥感慨道。
|